随着历届“中国固城湖螃蟹节”的造势扬名,高淳的旅游业有了蓬勃发展,“高淳老街”(金陵第一古街)越来越多地被海内外朋友认知。对“高淳四宝”人们也越来越有所了解,知道“一字街”是为四宝之一,认高淳老街为“一字街”,这也是可以的。但称为“宝”的,不仅是它的存世稀少为之贵,而更重要的是“一字街”无与伦比的精神之宝贵!使之数百年来还深深地印在人们的心中,被代代传颂。现就此想到的几点,略叙如下己见。
一、“一字街”形成前的历史概况
高淳地处丹阳大泽的东部。先民们早于史前就在这里的湖畔和流入湖荡的濑水、漆水河畔,创造出了灿烂的旧石器和新石器文化。后来,随着泥沙在湖旁、河旁的淤积,形成了宽广的湖滩和河漫滩。先民们为取水方便,就逐渐移居到这些滩地上来渔猎和耕种。慢慢的在湖沿、河沿的滩地上围筑起了一连串的圩田。
春秋时,伍子胥为进军楚国向吴王献策,凿开了高淳境内的高阜,疏浚了中江古道,沟通了太湖水系和丹阳湖水系,形成了一条由东向西进军楚国的水上航道,正好是在固城湖北岸圩田的面前通过。这一内河航道的开通,不仅在军事上发挥了当时的历史作用,且对后来的经济发展作出了千古不废的重大贡献!后人为不忘当初的这位有功之臣,将高淳境内开挖的一段,由原来命谓的“堰渎”,改称为“胥河”。
二、水运航道,促成了“一字街”道
固城湖北岸的圩田,位在中江航道上。这里水域宽广,商船来往川流不息。尤到明代建都南京,中江航道更显繁忙。沿岸的村民时有发现,商船常常靠岸前来求助补给或更替纤夫等等。聪明的百姓抓住这一“商机”,遂将小圩的外埂联了起来,经过加高培宽迁移到堤上来居住,促成了店铺的建立,很快结连成行,构成了一条东西向的“一”字形长街,约有10多里。它东起驼头村,向西经潘家坦、唐家圩、吴家滩、史家圩、红砂圩、三保圩、朱家圩、李家圩、徐家圩、张家圩、穿小甘村、接春东圩,最后和高淳老街相连,横亘在固城湖的北岸(见“一字街”与固城湖北岸圩堤示意图)。
这些圩田的名称与现今固城湖北岸村庄的地名完全吻合。在高淳县图上全部可以找到;另外,据“旧志”载“清乾隆十年正月,窑岗咀(今河城“咀头”村)一农人浚池时,挖到梁柱门窗”;再是,1988年,驼头村民加固永联圩取土时,也挖出了柱、梁、坛、罐等物;作者儿时,从县城去驼头老家,枯水期为超近,沿着湖滩走,也一路看到满滩的各种残片。
由此,足以可证,“一字街”的位置就是在固湖北岸,东起驼头村,西至高淳老街的一线,是伴随中江航道发展起来的。
三、“一字街”的历史地位和价值
“一字街”由于位在高淳腹地的黄金水道上,对高淳地区的经济发展,发挥过重大的历史作用。
唐初至中唐,是我国封建社会中最为兴旺的时代,比任何王朝的经济都要发达。当时“一字街”虽未成型,但沿中江古道航线上的商埠、码头,在固城湖的北岸已能联珠成串。水上交通的便利,吸引了商家和游客们的慕名而来。李白的《游丹阳湖》和为浣纱女作的碑文;及大历六年颜真卿也曾来高淳以诗凭吊左伯桃墓。都是此时情况的佐证。
宋时,“一字街”已具相当规模,到南宋,堤上的店铺已鳞次栉比。“高淳镇”已由春秋时的军事重镇,变成了人烟稠密的商贸集镇,与固城、驼头、河城等地,已成为固城湖北岸中江航道上的重要泊舟码头和物资转运站。其时,南宋诗人、高淳魏良臣的侄婿范成大,寓居高淳多时,留下了多首脍炙人口的诗文,成为了此时高淳历史的文献资料。
明代,王朝权力建立后,为恢复生产,积极推进屯田制。农业生产又重视优良品种的推广,稻谷的生产比宋时增长了三分之一。同时,明代也重视经济作物的种植,规定“凡民田五亩至十亩者,栽桑、麻、棉各半亩,十亩以上倍之”。因此,蚕桑、棉麻都有了很大发展,手工作坊随之兴起。苏州、南京成了有名的丝织中心。所以自朱元璋定都南京后,“一字街”更是皖南大宗山林特产和苏浙沿海及太湖流域的大批食盐、粮食、丝绸布匹等手工产品,为“避大江(长江)风涛之险”,由水阳江与胥河经固城湖、沿官溪河、过石臼湖、入胭脂河、进秦淮河直达京师南京的必由之路(直到上世纪的八十年代,南京的水西门,仍是皖南的“山货大市场”)。此时的“一字街”经济最为繁荣。它的东首驼头村,是固城湖北岸漆桥河口上的一个重要港口码头,物资的集散地,商贾云集,人口骤增,为高淳境内最大的村庄。曾有“驼头小村上,长乐短街上”的反义之赞。今天村上众多的街巷还依稀存在,并有历代文人留下多篇赞美驼头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的诗文。可见当时经济、文化之昌盛。据说,今天“花园公墓”之地,就是昔日村上富户李大年的花园,是为“驼头四景”之一的“桃涧春耕”一景(附:《历代文人咏驼头四景诗》李求全辑供)。此时,“一字街”西端的“高淳镇”,已是处在东西向的中江航道和南北向的“金陵航道”交汇点上,经济更是得到飞跃发展,为后来单独置县奠定了经济的基础。
从洪武元年(1368年)到正德六年(1511年)的140多年,是“一字街”辉煌的时代。它不仅为中江航道上来往的运输船只,提供了补给、纤夫、搬运等多项服务,并为导航、救援作出了可歌可泣的历史贡献,确保了中江航道能够成为太湖流域经济发展的生命线,使这一下游的水网地区,涌现出了许多大、中城市和富饶、美丽的乡村。
这些,都是“一字街”被称之为“宝”的经济地位和价值所在。
四、“一字街”的沉没
宋、明时期,由于江南人口骤增,大规模的围垦湖田,虽使农业生产有了发展,但因封建割据,统治者们只为谋求私利,“慢于水政,不复修举”,使太湖流域原有的一套塘浦圩田体系,遭到严重破坏,造成下游水系紊乱,渲泄不畅,“积雨之时,湖溢而江壅,横没诸邑”。官吏们为了维护各自的利益,掩饰“慢于水政”的罪过,欺上压下,把成灾的原因,全归于上游“东坝”之地,称其“地势高下悬绝”,故而成灾。因之,后来为免苏、淞一带的水患,就将广通镇的东坝启闭石闸,改为土坝“闭其东流”。自此,每逢大水,封建官僚们从自身利益出发,只顾加高加固东坝,而不顾投入整治上下游的水利设施。正德七年(1512年)绐都御史俞,为显政绩,卖民求荣,“以故例,乃令镇江判齐济周督筑坝三丈,自是水尽壅,高淳圩田就圯矣。”从此,“一字街”就沉没于固城湖底,成了鱼龙之宅。被淹良田计有三、四十万亩。仅固城湖沿岸就有十余万亩。列列都有记载,有《志》可查。然,封建统治者,不顾百姓的死活,仍要按被淹亩数缴纳田赋和附加税。地方的官吏们,为保乌纱和自己的权益,“未有言减税者”;“而赋额日增”,“民何以堪之”?“剜肉茹痛,卖妻鬻子以度日,在时有所闻”。加上高淳上游的皖南宣城地区,因水下泄不畅而成灾,又怪罪于高淳,常引发边界纠纷(直至1967年尚有此类悲剧的发生)。高淳人民真是苦不堪言!
到了民国,被淹的几十万亩圩田,仍然还是照旧缴纳田赋和附加税。且每年防汛抗洪“所有春筑桩木,抢险工程,种种需费,均系按亩科缴”。1916年11月16日,江苏省参议会高淳会员施文熙,“以舒积困,为民宽赋”,请求政府对受淹田亩豁除田赋和附加税。方案虽通过,但由于国民政府的腐败与虚伪,根本不关心民意,未能付诸实施。
数百年来,东坝上游的人民,就是这样在苦难中生活,默默无闻地、年复一年的为下游人民义务担当着防汛抗洪的任务,而使自己陷入了贫穷落后的状态,长期自拔不起。这种“利归于邻,害集于己”的精神和奉献,是伟大的!更是“一字街”被称之为“宝”的精神品质所在!
五、“一字街”精神要发扬,互惠互利要加强
高淳东坝,从地势上看,是位于太湖水系的上游,中江古道西纳皖南山地来水,东经太湖而入海。但在当初,水流通畅,并没有严重的水患,太湖流域成为了富庶之地。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“三江既入,震泽底定”的局面。所以周代的太伯、仲雍兄弟也因之才南下来到震泽地区开发创业,建立了吴国。由于自然条件的优越,吴国很快强盛了起来,出现了苏州、无锡、常州等城邑。如果是个自然环境恶劣、灾害频发的地方,怎能吸引人们来此建国安邦?由此可见,正如清·康熙进士陈悦旦所说:“昔四郡多水患,乃下流雍塞使然,而非广通镇之过也”。
今天太湖流域、长江口岸的高度开发,也有一些新问题凸现了出来。像2007年太湖蓝藻的爆发,如果排灌一直通畅,不是死水一潭,也不会有那样的急性发作;再如,长江口岸城市建设地面下沉的问题,据我所知,上海在1955-1965年十年间,沉降最严重的地方曾达2.37米,港口被淹,无法作业。这总不能说是“地势高下悬绝”而致吧。
因此,解决东坝上、下游的水患问题,不是一个简单的“开坝”与“保坝”的问题,而是一个整体水系治理的问题。
新中国成立后的1949年11月,中央政府提出的第一个水利建设基本方针,就是“防止水患,兴修水利,以达到大量发展生产的目的”。华东水利部也具体指出,东坝不整治,则丹阳湖纠纷永无休止。经过几十年的努力,东坝上游的防洪能力已大有加强。今天,苏皖间的水阳江段,也得到了全面的整治,水碧桥改建成节制闸,历史上的纠纷已从根本上消除。但由于太湖流域早已形成为人口稠密、经济发达,在全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,因此,一遇大水,首先想到的措施,就是阻住上游来水。当然,为顾大局,保护重点,在情急之下“丢卒保车”是必要的正确措施。不过,过后应痛定思痛,尽快加强整体性的水利建设,减少水患的发生。然而,从1949——1985年的37年中,高淳共发生水灾29次,平均1.3年一次;和建县后的1491——1949年的458年中,共发生水灾82次,平均5.5年一次的情况比较来看,水灾发生的频率比过去增加了四倍。今后随着世界气候的变暖,极地冰雪的融化,海平面的升高,问题还将更严重!因此,高淳人民长期来忍受着的水患之痛,损耗的“元气”一直恢复不起来。今天担负着的太湖上游水系治污任务,我们已关停、拆除了所有相关的民生企业。
今天我们高淳仍然是处在一个发展中的高淳。从纵向上看,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高淳是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,尤改革开放以来,更是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;但从横向上比,东坝上、下游人们的生活水平是不一样,存在着较大的差距。这是我们需要努力追求改变的现实。
现在,正在推进“长三角”一体化的进程。高淳是处在长三角“宁杭城市带”弱势的一条边上,高淳又是这一弱势边上的一个弱势的“点”(见长三角一体化示意图)。但这一弱势的“点”,不仅在历史上曾为下游的繁荣昌盛,作出过难以估量的贡献,今天仍在“我挡三江水,确保沪苏常”,是维系“沪宁”、“沪杭”两条强势边上的经济发展和几千万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保障!“沪申线航道”仍然沿着中江古道,经过“一字街”曾经站立过的地方,将物资、原材料源源地向东运往“沪宁”、“沪杭”的边上。而在它们的身后,却是一条弱势的“宁杭”边,“高淳”是这一弱势边上的一个弱势“点”。但这一弱势点上的发展潜力,自然的资源是远比人口稠密的东部点上大得多。因此,加强对高淳弱势点上的开发和扶持,支持弱势点上的建设,帮助东坝上游的人们恢复长期来损耗的元气,提高弱势点上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,增强上游人民防治水患的能力,今天也是强势者义不容辞,应尽的责任与义务。只有这样,才能互惠互利,携手共进,走上共同富裕的一体化目标。